2014/12/10

供應鏈管理的五四三 - 供應鏈策略之供應鏈分析應用

巨量資料、資料分析師...這些是現在最夯的題材,那麼供應鏈上的運用呢?由分析的角度來探討一下。

分析可以分成幾個階段:描述性 (descriptive)、預測性 (predictive)、診斷性 (prescriptive)。

所謂描述性,就是把已經發生的事情有系統的呈現出來,並且讓使用者可以分析發生了什麼事情。例如:把銷售訂單資訊拿來分析,看看哪個地區、哪個產品、哪個銷售人員、哪個客戶對於整體銷售的貢獻如何。這部份多是透過商業智慧 (business intelligence, BI)的工具來呈現交易系統 (ERP、MES…) 的資訊。相信對大多數的人也都不陌生。

或許會讓人覺得這沒什麼了不起,但是經驗上,許多公司是連這一點都做的很辛苦的。老闆想看個什麼資訊,可能還要等許多部門去撈資料、整資料,然後要放到excel裡,對一下資料是不是正確,再畫圖表、貼powerpoint。進步一點的,有BI工具的,就由BI撈出來給老闆看,但是BI裡面資料是不是即時、正確,嗯...那就要看看了。加上供應鏈,顧名思義,是跨不同成員的「鏈」,所以還要確定上游供應商、下游客戶是否提供正確的資訊,光要做到正確呈現資訊就很有挑戰了。把這個東西換一個有學問的名詞,就是「供應鏈可視度」 (supply chain visibility)。所以這是沒啥了不起的嗎?

能夠正確描述供應鏈上的狀況,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,預測。預測是基於歷史資訊去推估未來,所以一定要先能夠有效分析歷史資訊才能拿來做預測。以銷售資訊為例,有效分析不同地區銷售記錄,才能確定適合用什麼樣的模型來推估未來,也才有歷史銷售資料可以來做統計分析。供應鏈上有很多地方都需要預測性的分析,最簡單的例子是需求預測。還有其他的地方其實也都可以拿來運用:例如LED製程上對於不同產出分布的推估。

只是這些都是要相關業務單位由業務需求出發,然後去思考是否可以透過預測性分析來解決,如果是反過來,為了分析而分析,大概會沒什麼效果吧。

診斷性分析最簡單的例子最是「優化」 (optimization),透過預設的目標、限制,根據當下的狀況 (交易資料現況)進行分析,得到一個建議的最佳答案。許多APS (advanced planning system) 都具有優化的能力,但是我看到許多公司對於這一部分都有錯誤的期待。

首先:要先確定是否可以完整、正確描述供應鏈的狀況。是的,就是是否具備描述性分析的能力。如果沒辦法描述,那麼要優化什麼呢?

其次,能夠描述目標與限制?是否可以詳細描述優化的目標是什麼嗎?是要準時交貨,還是庫存最低?是否可以描述限制為何?A客戶只能用什麼物料、B客戶不接受什麼等級的成品...使用者是否完整描述這些限制?還是只能說個大概?

聽過一個客戶的需求是:「一鍵到底、快樂無比」,可是真的要做到這個地步,前置工作是很多的,可是大部分的人並沒有辦法預期這些工作;幾次問客戶是否對於自己的資料有信心時,成案前都會拍胸膛保證,專案進行到一半就會發現問題一堆。當然不可諱言的是,解決方案商也都沒有善盡告知的義務,因為他們要趕快結單呀。

所以,老話一句,雖然有很多新工具興起、有很多新名詞產生,但是基本工就還是那些,對於供應鏈能夠在彈指間立即改善的期望,那是不切實際的。

沒有留言:

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:問題與資料的考量

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(決策與行動)。因為機器學習、大數據...等等變成顯學之後,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、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,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、顧問來討論、聽取案例,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(silver bullet),甚至採購一些軟體...